在试管婴儿助孕过程中,部分患者因存在血栓形成风险或子宫内膜微环境异常,可能面临胚胎着床失败、流产等问题。抗凝治疗作为调节凝血功能、改善子宫血流的重要手段,已成为辅助生殖领域的关键干预措施之一。科学制定抗凝方案并实施精准监测,是保障治疗安全性与有效性的核心,对提升试管婴儿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。
一、适用人群:明确抗凝治疗的临床指征
抗凝治疗并非试管婴儿助孕的常规手段,需严格依据患者的个体风险因素筛选适用人群。目前临床中,主要针对以下四类高风险患者:一是血栓病史患者,包括既往有下肢深静脉血栓、肺栓塞或中风病史者,此类患者孕期血栓复发风险较高,需提前抗凝预防;二是凝血功能异常患者,如抗磷脂综合征、凝血因子缺乏、蛋白 C / 蛋白 S 缺乏症患者,其血液高凝状态易导致子宫胎盘血流受阻,影响胚胎着床;三是反复种植失败(RIF)患者,若检查发现子宫内膜血流灌注不足、存在微小血栓,抗凝治疗可改善局部微循环;四是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高风险患者,OHSS 可能引发血管通透性增加、血液浓缩,抗凝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。
二、方案制定:个体化选择药物与剂量
抗凝方案的制定需结合患者的风险等级、身体状况及治疗阶段,实现 “一人一策”。从药物选择来看,临床常用两类抗凝剂:一是低分子肝素(LMWH),如依诺肝素、达肝素,具有起效快、半衰期长、出血风险低的优势,是试管婴儿助孕中的首选药物,可通过皮下注射给药;二是阿司匹林,属于抗血小板药物,适用于轻度凝血异常或血栓风险较低的患者,通常口服给药,常与低分子肝素联合使用以增强抗凝效果。
剂量制定需遵循 “分层原则”:对于血栓高风险患者(如既往血栓史),低分子肝素常用剂量为每日 4000-6000IU;对于反复种植失败或轻度凝血异常患者,剂量可降至每日 2000-4000IU;阿司匹林常规剂量为每日 75-100mg。用药时机也需精准把控,通常在促排卵阶段或胚胎移植前 1-2 周开始,持续至移植后 12-16 周(胎盘形成后),具体时长需根据患者孕期凝血指标动态调整。
三、治疗监测:多维度把控安全与疗效
抗凝治疗期间需通过动态监测,平衡疗效与出血风险,主要包括三大监测维度:一是凝血功能监测,定期检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(APTT)、凝血酶原时间(PT)及 D - 二聚体,其中 D - 二聚体可反映血栓形成风险,若数值过高需调整剂量,过低则可能影响抗凝效果;二是出血风险监测,密切观察患者是否出现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、阴道少量出血等症状,若出现严重出血(如消化道出血),需立即停药并对症处理;三是其他指标监测,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需定期复查血小板计数(预防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)及肝肾功能,避免药物不良反应损伤器官。
四、安全注意事项:规避治疗风险
抗凝治疗期间,患者需配合医生做好风险防控:一是严格遵医嘱用药,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,避免因用药不规范导致血栓或出血;二是注意生活细节,避免剧烈运动、碰撞外伤,减少出血风险,同时保持清淡饮食,避免摄入过多影响凝血功能的食物(如大量富含维生素 K 的绿叶蔬菜);三是及时沟通身体变化,若出现头晕、胸痛、下肢肿胀疼痛等异常症状,需立即就医,排除血栓或出血并发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