诊室里的 B 超图像在屏幕上闪烁时,林薇的指尖攥出了冷汗。医生指着那片模糊的阴影说:“双侧输卵管梗阻,自然受孕概率不到 5%。” 这句话像一块冰,瞬间冻住了她三年来的期待。
输卵管梗阻被称为 “生命通道的封锁线”,炎症粘连、先天发育异常或盆腔手术后遗症都可能成为元凶。林薇的病因指向三年前那场被忽视的盆腔炎,细菌悄然侵蚀着纤细的输卵管黏膜,最终在壶腹部形成致密的粘连。造影检查显示,原本应该通畅的管道如同打结的绳索,阻碍着卵子与精子的相遇。
在生殖中心,她第一次见到了宫腔镜与腹腔镜联合手术的示意图。医生手持微型器械,在显示屏的引导下分离粘连组织,如同在迷宫中开辟小径。术后三个月的复查中,通水试验传来的 “通畅” 信号让她泪湿眼眶,但试孕半年仍未成功的现实,又将她推入新的迷茫。
“可以试试试管婴儿技术。” 主治医生的建议打开了另一扇窗。促排卵阶段,她每天准时注射促性腺激素,看着 B 超下卵泡从绿豆大小逐渐饱满;取卵手术在麻醉中完成,12 个卵子被小心翼翼地取出;三天后,实验室传来好消息:8 个胚胎成功受精。
胚胎移植那天,林薇躺在手术台上,感受着细小的导管穿过宫颈。医生轻声说:“放轻松,它们在找家呢。” 接下来的 14 天,每一分每一秒都充满煎熬。她学着转移注意力,在阳台种满向日葵,每天记录它们的生长,仿佛在同步孕育希望。
当验孕棒出现两条红杠时,林薇反复确认了五次。血 HCG 检测报告上的数字,像一串跳动的音符,宣告着胚胎成功着床的喜讯。B 超显示宫内妊娠囊的那天,她看着屏幕上那个小小的孕囊,突然明白:从输卵管梗阻到胚胎着床的距离,不仅是几厘米的生理通道,更是跨越绝望与希望的生命旅程。
生殖医学的发展,正让更多 “不可能” 变为 “可能”。那些精密的仪器、严谨的操作背后,是无数家庭对新生命的渴望。当胚胎在子宫内膜上稳稳扎根,便意味着生命的种子已冲破阻碍,即将绽放出最美的光华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