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内膜只有 6 毫米,胚胎移植成功率会很低吗?” 生殖中心里,类似的焦虑提问很常见。薄型子宫内膜作为备孕和辅助生殖中的高频问题,正成为阻碍胚胎着床的 “隐形门槛”。它究竟是什么?又为何让 “好孕” 落空?
医学上,薄型子宫内膜通常指排卵期或胚胎移植前,内膜厚度低于 7-8 毫米(不同中心标准略有差异)。子宫内膜是胚胎着床的 “土壤”,如同种子需要肥沃土地才能生根,胚胎也需厚度适宜、容受性好的内膜才能附着发育。内膜过薄时 “土壤” 贫瘠,胚胎难扎根,会导致着床失败或早期流产风险升高 —— 数据显示,内膜厚度低于 7 毫米的女性,着床率比达标者低 30%-50%,这是很多人反复备孕无果的重要原因。
薄型子宫内膜影响着床,核心是 “土壤” 三大功能受损:
一是血供不足。内膜生长和容受性依赖充足血供,血液不仅输送调节内膜的雌激素、孕激素,还提供营养。若内膜下血管稀疏或血流阻力高(如宫腔粘连、既往宫腔手术损伤血管),会导致内膜缺乏营养和激素支持,无法正常增厚,形成 “缺血性薄内膜”。此时即便胚胎到达宫腔,也因缺氧气、缺营养难以存活。
二是激素调节失衡。内膜厚度主要受雌激素、孕激素调控:雌激素促内膜增殖增厚,孕激素让内膜转化为分泌期,为着床做准备。若女性雌激素偏低(如卵巢功能减退)、孕激素不足,或有胰岛素抵抗(影响激素代谢),会打破激素平衡,导致内膜增殖慢、厚度不够,甚至分泌期转化不良 —— 好比 “土壤” 没做好 “施肥”“翻整”,达不到着床要求。
三是内膜容受性下降。正常内膜表面有丰富黏附分子(如整合素)和细胞因子,能像 “钩子” 帮胚胎附着,还能提供免疫保护(避免胚胎被母体排斥)。而薄型子宫内膜常伴随黏附分子减少、炎症因子升高(如慢性子宫内膜炎),导致内膜 “接纳” 胚胎的能力下降:要么胚胎粘不牢,要么炎症引发免疫攻击,最终着床失败。
值得一提的是,薄型子宫内膜并非 “不可逆”。临床中,医生会按病因制定方案:激素不足者补充雌激素、改善胰岛素抵抗;血供不佳者用低分子肝素、阿司匹林改善微循环,或结合中医针灸、中药调理;宫腔粘连者先做宫腔镜分离粘连,再修复内膜。女性自身也可通过规律作息(避免熬夜影响激素)、均衡饮食(多吃豆制品、绿叶菜等)、适度运动(如快走、瑜伽促盆腔血流)辅助改善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