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液量:生育能力的 “基础量尺”
精液量是精液常规报告的首要指标,正常参考值为≥1.5 毫升。精液量过少,可能是附属性腺(如前列腺、精囊腺)功能减退、射精管部分梗阻所致。例如,精囊腺发育异常或慢性前列腺炎引发的腺管堵塞,会导致精液生成不足,影响精子的运输和生存环境。而精液量过多也并非好事,可能稀释精子浓度,同样不利于受孕。
精子密度与总数:衡量生育力的 “数量标尺”
精子密度指每毫升精液中的精子数量,正常下限为 15×10⁶/mL;精子总数则是精液量与精子密度的乘积,正常参考值≥39×10⁶/ 次射精。精子密度和总数低于标准,即少精子症,常见于睾丸生精功能障碍、精索静脉曲张等病症。长期接触辐射、化学毒物等环境因素,也可能抑制睾丸生精,致使精子数量锐减,降低与卵子结合的机会。
精子活力与存活率:决定受孕的 “动力源泉”
精子活力通过前向运动精子(PR)、非前向运动精子(NP)和不动精子(IM)的比例衡量,正常要求 PR≥32%,或 PR+NP≥40% 。精子存活率是指活精子在总精子中的占比,正常应≥58%。弱精子症意味着精子活力不足,无法快速游向卵子;而精子存活率低,则说明大量精子失去活性。生殖系统感染、抗氧化物质缺乏、染色体异常等,都可能损伤精子尾部结构或能量代谢系统,削弱精子的 “行动力”。
精子形态:受孕质量的 “外观审查”
正常形态精子比例是评估精子质量的关键,正常参考值为≥4%。畸精子症表现为头部、颈部或尾部形态异常的精子比例过高,如大头、双头、双尾等。精子形态异常多与遗传因素、睾丸发育异常、不良生活习惯相关。形态异常的精子即便与卵子结合,也可能因遗传物质异常,增加胚胎发育异常、流产的风险。
其他指标:隐藏的生育健康线索
精液常规报告中的酸碱度(pH 值)、液化时间、白细胞计数等指标也不容忽视。正常精液 pH 值为 7.2 - 8.0,pH 值异常可能提示附属性腺功能失调;精液液化时间超过 60 分钟,即精液不液化,会限制精子活动;白细胞计数>1×10⁶/mL 时,表明存在生殖系统感染,炎症因子会直接损害精子质量。这些指标相互关联,共同勾勒出男性生育能力的健康图谱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