孕期本是迎接新生命的幸福阶段,可部分孕妇却遭遇了孕期骨质疏松的困扰。骨骼隐隐作痛、身体容易疲惫,甚至增加骨折风险,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,还可能威胁胎儿的健康发育。那么,孕期骨质疏松究竟该如何应对?
一、明确成因,认识危害
孕期发生骨质疏松,主要与生理变化密切相关。一方面,胎儿的生长发育需要大量的钙,这些钙主要来源于母体。若孕妇日常钙摄入不足,身体就会调动骨骼中的钙来满足胎儿需求,久而久之导致骨密度下降。另一方面,孕期激素水平改变,会抑制成骨细胞活性,促进破骨细胞功能,加速骨质流失。此外,孕期行动不便,孕妇运动量减少,也不利于骨骼健康。
长期的骨质疏松会使孕妇出现腰背部疼痛、身高变矮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椎体压缩性骨折。对胎儿而言,母体钙供应不足,可能影响其骨骼和牙齿的正常发育,增加出生后缺钙的风险。
二、科学补钙,调整饮食
补钙是应对孕期骨质疏松的关键。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》建议,孕中期妇女每日钙摄入量为 1000 毫克,孕晚期增至 1200 毫克。日常饮食中,应多选择富含钙的食物,如牛奶、酸奶、豆制品、虾皮、绿叶蔬菜等。同时,搭配富含维生素 D 的食物,如鱼类、动物肝脏,因为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。如果通过饮食难以满足钙需求,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钙剂,避免盲目自行补钙,以防钙摄入过量引发其他问题。
三、适度运动,增强骨质
适度运动能有效刺激骨骼,增加骨密度。孕期可选择一些温和的运动方式,如散步、孕妇瑜伽、游泳等。散步简单易行,每天坚持 30 分钟以上,能促进血液循环,增强骨骼强度;孕妇瑜伽通过特定的动作拉伸和锻炼,有助于改善姿势,减轻骨骼压力;游泳时水的浮力可减轻身体对骨骼的负担,同时锻炼全身肌肉,提升骨质。运动时要注意安全,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导致摔倒的动作。
四、寻求医疗干预,定期监测
若孕期骨质疏松症状严重,如疼痛难以缓解,应及时就医。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,可能建议进行骨密度检测,以准确评估骨质状况。必要时,会给予药物治疗,如补充维生素 D、使用抑制骨吸收的药物等,但用药需严格遵循医嘱,确保母婴安全。此外,孕妇要定期产检,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健康状况,及时调整应对措施。
孕期骨质疏松并非不可战胜。只要孕妇明确成因,从饮食、运动、医疗等多方面科学应对,就能有效缓解症状,守护自己和胎儿的骨骼健康,安心度过孕期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