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,指子宫外部出现类似子宫内膜的细胞,这些细胞会像子宫内膜一样随着月经周期出血,引发疼痛、不孕等问题。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,但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与多种因素相关。
经血逆流学说:最经典的发病假说
经血逆流是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原因中最广为人知的理论。正常情况下,女性月经期间,子宫内膜会脱落并通过阴道排出体外。但在部分女性体内,月经期间子宫收缩异常,导致含有子宫内膜细胞的经血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,这些逆流的内膜细胞在盆腔内如卵巢、输卵管、盆腔腹膜等部位 “安营扎寨”,受体内激素影响,像正常子宫内膜一样生长、出血。久而久之,就会形成异位病灶,引发疼痛和炎症。临床研究发现,几乎所有女性在经期都可能出现经血逆流,但并非人人都会发病,说明经血逆流只是发病的基础,还需其他因素共同作用。
细胞转化与免疫异常:体内微观世界的失衡
体腔上皮化生理论认为,盆腔内的一些体腔上皮细胞,如盆腔腹膜、卵巢生发上皮等,在受到炎症、激素变化等刺激时,具有转化为子宫内膜样细胞的潜能。这些转化后的细胞不断增殖,逐渐形成子宫内膜异位病灶。此外,人体免疫系统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。当免疫系统功能出现异常时,无法及时识别并清除异位的子宫内膜细胞,这些细胞就会在异常部位存活、生长,甚至发生恶变。有研究表明,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体内免疫细胞功能失调,多种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水平改变,为异位细胞的生长创造了条件。
遗传与环境因素:不可忽视的影响
遗传因素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。研究发现,如果家族中有直系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,其发病风险会显著增加。相关基因可能影响子宫内膜细胞的生长、侵袭能力,以及机体对异位细胞的免疫反应。此外,环境因素同样不可小觑。长期暴露于含有雌激素样作用的化学物质中,如塑料制品中的双酚 A、农药中的有机氯等,可能干扰人体内分泌系统,促进子宫内膜细胞的异常生长和迁移。生活方式也与发病有关,长期精神压力过大、运动量不足、肥胖等,都可能通过影响激素水平和机体代谢,增加患病风险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