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 染色体微缺失是男性不育的重要遗传病因之一,指 Y 染色体上与精子发生相关的基因片段出现缺失,因缺失片段微小,常规染色体检查难以发现,需通过分子遗传学技术确诊。根据缺失区域的不同,Y 染色体微缺失可分为多个病理分型,各分型在临床表现和对生育的影响上存在显著差异。
AZF a 区缺失:最严重的病理分型
AZF a 区位于 Y 染色体长臂近端,包含 USP9Y、DBY 等关键基因,这些基因对精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至关重要。AZF a 区完全缺失时,患者的睾丸内几乎无精原细胞,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,睾丸体积明显缩小(通常小于 6ml),精液中无精子,且无法通过睾丸穿刺获取精子。
临床数据显示,AZF a 区缺失约占 Y 染色体微缺失的 10%-15%,此类患者自然生育概率为零,也无法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利用自身精子受孕,只能选择供精人工授精或领养。值得注意的是,AZF a 区部分缺失时,少数患者可能存在少量精原细胞,但随着年龄增长,精子发生能力会逐渐丧失。
AZF b 区缺失:精子生成阻断的关键分型
AZF b 区位于 AZF a 区远端,包含 RBMY 等基因,主要参与精子细胞的减数分裂过程。AZF b 区缺失会导致精子生成在精母细胞阶段发生阻断,患者睾丸内可见精原细胞和初级精母细胞,但无法形成次级精母细胞和精子细胞。
该分型约占 Y 染色体微缺失的 20%-25%,患者精液检查表现为无精子症或严重少精子症(精子密度<100 万 /ml)。与 AZF a 区缺失不同,AZF b 区缺失患者的睾丸体积通常在 8-12ml 之间,但睾丸穿刺同样难以获得可用于受精的精子。研究表明,AZF b 区缺失常伴随 AZF b/c 区的部分重叠缺失,进一步加重精子生成障碍。
AZF c 区缺失:最常见的病理分型
AZF c 区是 Y 染色体微缺失中最常见的类型,约占所有病例的 60%-70%,位于 Y 染色体长臂远端,包含 DAZ 基因家族,该家族基因对精子的发生和成熟起着重要调控作用。AZF c 区缺失患者的临床表现具有高度异质性,从无精子症到轻度少精子症不等。
部分 AZF c 区缺失患者精液中可检测到少量精子,这类患者有自然受孕的可能,但概率较低,且随着时间推移,精子数量可能逐渐减少。对于无精子症的 AZF c 区缺失患者,约 40% 可通过睾丸显微取精术获取精子,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实现生育。不过,其精子传递缺失基因给男性后代的概率为 100%,需在孕前进行遗传咨询。
复合型缺失:多重区域受累的复杂分型
复合型缺失指同时存在两个或以上 AZF 区域的缺失,其中以 AZF b+c 区联合缺失最为常见,约占所有微缺失的 5%-10%。此类患者的病理表现通常比单一区域缺失更严重,多数为无精子症,睾丸内精子生成几乎完全停滞。
AZF a+b+c 区全缺失是最严重的复合型缺失,患者睾丸发育极差,功能完全丧失,无任何精子生成的可能。临床中,复合型缺失的诊断需通过高精度基因芯片或测序技术明确缺失范围,这对后续治疗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