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管婴儿助孕时,部分患者会被建议用抗凝药物,不少人疑惑:“抗凝是防血栓,怎会影响试管成功率?” 其实,对凝血异常或有血管微血栓风险的患者,抗凝治疗能改善子宫血流、优化内膜环境,为胚胎着床和妊娠 “保驾护航”,是提升试管成功率的重要辅助手段。
一、明确:哪些试管患者需抗凝治疗?
仅存在 “血栓前状态”(凝血失衡、易形成微血栓,影响子宫血供与着床)的患者需抗凝,常见情况:
反复移植失败:连续 2-3 次优质胚胎移植未着床,且查有抗磷脂抗体综合征、蛋白 C 缺乏等凝血异常;
不良孕产史:有 2 次及以上反复流产、死胎史,检查提示血栓前状态;
合并基础疾病:患多囊卵巢综合征(易伴胰岛素抵抗致凝血异常)、甲减、肥胖(BMI>28),或有长期卧床、吸烟史,血栓风险高;
试管周期异常:促排期 B 超发现子宫内膜血流差(如内膜下血流缺失),或内膜厚度正常但容受性差。
二、机制:抗凝治疗如何提升妊娠成功率?
抗凝不直接 “促着床”,而是改善微环境清除障碍:
改善子宫血流,为内膜 “供氧供能”
血栓前状态会让子宫螺旋动脉形成微血栓,减少内膜血供。血流不足使内膜 “缺氧缺营养”,容受性下降(如内膜薄、腺体发育差)。抗凝药(如低分子肝素)能抑血栓、扩血管,增加内膜血流,让内膜从 “贫瘠” 变 “肥沃”,为着床供足氧和营养。
抑制炎症反应,减少着床 “干扰”
凝血异常常伴慢性炎症,炎症因子(如 TNF-α、IL-6)破坏内膜免疫平衡,干扰胚胎与内膜黏附。抗凝治疗可调节免疫细胞活性,降炎症因子水平,减轻内膜炎症,助胚胎稳定扎根,降低着床失败风险。
预防胎盘血栓,保障妊娠
即便胚胎着床,血栓前状态仍可能引发胎盘血管微血栓,致胎盘功能不全,出现停育、早产。提前用抗凝药可防胎盘血栓,维持正常血供,确保胎儿获持续营养与氧气,降低不良妊娠率。临床显示,这类患者用抗凝后妊娠成功率提升 20%-30%,流产率显著下降。
三、方案与注意事项:安全用药是关键
常用药物与时机
以低分子肝素(依诺肝素、达肝素)为主,安全、出血风险低且不通过胎盘。用药时机:
移植前:内膜血流差者,促排后期或内膜准备期用药,改善后再移植;
移植后:确认妊娠后用至孕 12-16 周(胎盘功能稳定),疗程依凝血指标调。
少数需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(75-100mg / 日),增强效果,需监测血小板防出血。
用药注意
遵医嘱用药,不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;
定期查凝血功能(D - 二聚体、凝血四项)、血小板,依结果调方案;
出现牙龈出血、皮肤瘀斑、阴道异常出血等,及时就医;
避免剧烈运动、碰撞,清淡饮食、不饮酒,减少出血风险与药物代谢干扰。
四、提醒:避免盲目抗凝
抗凝不是 “万能药”,仅适用于明确有血栓前状态的患者。无相关风险者盲目使用,不仅不提升成功率,还可能增加出血、骨质疏松(长期用药)等副作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