输卵管结核是女性生殖系统结核的主要类型,也是梗阻性不孕的重要病因。临床数据显示,女性生殖器结核患者中输卵管受累率达 90%-100%,约 70% 会因输卵管梗阻丧失自然受孕能力。该疾病早期症状隐匿,易误诊漏诊,待发现时多已造成不可逆损伤,需从发病机制、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三方面科学应对。
一、病理机制:结核杆菌如何 “摧毁” 输卵管功能
输卵管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引发,主要通过血行传播(肺部等原发灶病菌经血液抵达输卵管)和直接蔓延(盆腔内病灶扩散)两种路径感染。
病菌侵入后会逐步破坏输卵管:先损伤黏膜层,导致上皮细胞坏死、纤毛功能丧失,无法输送卵子与受精卵;再蔓延至肌层,造成管壁增厚、纤维化,引发管腔狭窄或完全梗阻;严重时输卵管与周围组织粘连,丧失蠕动功能,最终导致精卵无法相遇。此外,炎症还可能波及子宫内膜,引发宫腔粘连、内膜变薄,降低辅助生殖的胚胎着床成功率。
二、诊断难点:如何尽早识别 “隐匿性” 病灶
输卵管结核诊断难度大,约 30% 患者无明显不适,仅因不孕就诊时被发现,需结合 “病史 + 检查” 综合判断:
病史与症状评估:关注患者是否有肺结核、肠结核病史,或出现低热、盗汗、乏力等结核中毒症状,部分患者可能伴随下腹隐痛、经量减少或闭经。
影像学检查:子宫输卵管造影(HSG)为首选,典型表现为输卵管 “串珠样” 改变、管腔狭窄,梗阻多位于壶腹部或伞端;盆腔超声可辅助观察输卵管是否增粗、有无积液及子宫内膜厚度。
实验室与病理检查:结核菌素试验(PPD)需排除卡介苗假阳性;γ- 干扰素释放试验(IGRAs)特异性更高;输卵管积液或内膜组织中检出结核分枝杆菌可确诊,但检出率仅 20%-30%,必要时需腹腔镜取组织做病理检查。
三、治疗策略:分阶段应对,平衡 “抗结核” 与 “助孕”
治疗需遵循 “先抗结核,再助孕” 原则,分两阶段进行:
第一阶段:规范抗结核治疗。采用 “四联用药方案”(异烟肼、利福平、吡嗪酰胺、乙胺丁醇),疗程 6-9 个月,期间需定期复查肝肾功能、血沉及影像学。需注意,抗结核成功后,已形成的输卵管梗阻难用药物逆转,仅少数轻度粘连患者可能恢复自然受孕。
第二阶段:助孕方案选择。输卵管完全梗阻、粘连严重者,首选体外受精 - 胚胎移植(IVF-ET),妊娠率约 30%-40%;合并子宫内膜结核者,需先治疗内膜病变,待内膜厚度超 7mm 再移植;极少数输卵管轻度梗阻且卵巢储备良好者,可尝试宫腔镜下输卵管插管通液术,但术后妊娠率低,需警惕宫外孕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