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每毫升精液中精子数量少于 500 万时,重度少精症便成为横亘在生育路上的巨石。这类患者自然受孕概率不足 1%,即便是常规试管婴儿技术,也常因 “无精可用” 而陷入困境。如今,生殖实验室的一系列精准技术突破,正为这些家庭打开希望之门。
重度少精症的病理根源复杂多样,既有先天性染色体异常(如克氏综合征)导致的生精细胞发育停滞,也有精索静脉曲张、生殖道感染引发的后天性生精功能损伤。这些问题直接导致精液中精子数量锐减,且幸存的精子多伴随畸形率高、活力低下等缺陷,如同在贫瘠土地上艰难生长的种子。常规试管婴儿中 “精子自由竞争受精” 的模式,在此类患者身上几乎失效 —— 显微镜下往往难以找到具备受精能力的精子,更遑论完成精卵结合。
单精子冷冻技术为 “精子库存” 极度匮乏的患者筑起第一道防线。实验室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筛选出形态相对正常的精子,采用玻璃化冷冻技术将其单个保存于液氮中。这种 “零存整取” 的策略,能积少成多储备足够的受精用精,避免因单次取精失败导致周期中断。对于偶发无精症患者,该技术可在其精液中存在精子时及时留存,为后续治疗保留 “火种”。
面对精液中完全无精的情况,睾丸显微取精术(Micro-TESE) 成为关键突破口。外科医生在显微镜下精准定位睾丸内可能存在的生精小管,提取仅存的生精组织。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组织解离、精子搜寻,从数十万个细胞中筛选出个别存活精子。这项技术使非梗阻性无精症患者的获精率提升至 40%-60%,打破了 “无精即无后” 的宿命论。
找到可用精子后,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(ICSI) 技术完成最终的 “临门一脚”。胚胎学家在高倍显微镜下,用直径不足 5 微米的显微注射针抓取单个精子,穿透卵子透明带将其直接注入卵胞浆内。这一过程绕过了精子自然受精时的重重障碍,即便精子活力极弱甚至完全不动,也能实现受精。与常规试管婴儿相比,ICSI 技术使重度少精症患者的受精率从不足 20% 提升至 60% 以上,成为破解 “精荒” 的核心技术。
对于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重度少精症,第三代试管婴儿(PGS) 进一步筑牢防线。通过对胚胎进行全基因组筛查,可剔除携带染色体异常的胚胎,将流产风险降低 50% 以上,同时显著提高健康胎儿的出生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