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试管婴儿助孕中,免疫抑制治疗(用泼尼松、环孢素等抑制过度免疫反应)常被关注,但并非所有患者都需提前进行。核心判断标准是 “是否存在明确免疫相关着床障碍”—— 仅确诊特定免疫问题时,提前干预才有意义,盲目使用可能增加感染、药物副作用风险。
一、这些情况,建议提前评估并考虑治疗
免疫抑制治疗主要改善 “免疫紊乱致胚胎排斥”,两类患者需提前评估,确诊后建议启动治疗:
反复移植失败且免疫指标异常者:连续 3 次及以上移植失败,且检查发现抗磷脂抗体阳性、NK 细胞活性过高(>18%)、Th1/Th2 细胞因子失衡等。这类患者免疫系统易攻击胚胎,提前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等,可调节免疫平衡,降低排斥风险。
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者:患系统性红斑狼疮、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的患者,体内免疫持续激活,可能影响胚胎着床。需在风湿免疫科与生殖科医生联合评估下,提前用羟氯喹、环孢素等控制病情,待指标稳定后再启动试管,避免孕期病情加重或移植失败。
二、这些情况,无需提前进行治疗
多数无明确免疫问题的患者,提前用免疫抑制治疗无益处且有风险,以下情况需避免盲目干预:
首次试管或偶发移植失败者:仅 1-2 次移植失败,且免疫检查(抗磷脂抗体、NK 细胞等)正常,多与胚胎质量、子宫内膜容受性相关,而非免疫因素。此时无需用药,重点应放在胚胎筛选、内膜调理上,盲目用药可能抑制正常免疫,增加感染、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。
单纯非免疫因素患者:因卵巢储备低(如 AMH<1ng/ml)、输卵管堵塞等选择试管,且免疫检查正常者,提前免疫治疗无法提升获卵数或着床率,还可能影响激素水平,干扰促排效果。核心应优化促排方案、改善卵子质量。
三、关键原则:先精准诊断,再个体化治疗
判断是否需提前治疗,核心是 “精准诊断”—— 需通过规范免疫检查明确是否存在 “免疫相关着床障碍”,而非仅依据移植失败。常用诊断指标包括抗磷脂抗体谱、外周血 / 子宫内膜 NK 细胞活性、Th1/Th2 细胞因子水平等。
确诊后治疗需个体化:轻度异常者用低剂量阿司匹林联合泼尼松;中重度异常或合并自身免疫病者,可能联用环孢素、羟氯喹等,且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、血常规,避免药物毒性。治疗通常移植前 1-2 个月启动,持续至移植后 12 周左右,具体依指标调整。
四、误区提醒:避免过度依赖治疗
部分患者存在 “用免疫抑制剂就能移植成功” 的误区,需纠正。免疫治疗仅针对明确免疫问题,若胚胎质量差(如染色体异常)、子宫内膜严重受损,即使用药也难提升着床率。且免疫抑制剂是处方药,需在双科医生指导下使用,不可自行购买,以免引发严重副作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