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泌乳素血症是导致育龄女性出现排卵障碍的常见原因,在女性不孕因素中约占 15%。泌乳素(PRL)在正常非孕期的水平应<25ng/mL,主要负责调控乳腺发育以及泌乳。一旦泌乳素水平异常升高,就会对 “下丘脑 - 垂体 - 卵巢轴”(HPO 轴 )的激素平衡产生干扰,阻碍卵泡成熟与排卵,进而引发月经紊乱,甚至导致不孕。
一、高泌乳素血症怎样 “阻碍” 排卵?
正常的排卵过程依赖 HPO 轴进行调控:下丘脑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(GnRH),刺激垂体释放促卵泡生成素(FSH)和促黄体生成素(LH),FSH 推动卵泡生长发育,而 LH 达到峰值时则会触发排卵。高泌乳素会通过以下三个环节破坏这一正常过程:
抑制 GnRH 分泌:升高的泌乳素作用于下丘脑,使得 GnRH 的脉冲式释放量减少,导致垂体分泌的 FSH 和 LH 不足,卵泡无法正常成熟,没有 LH 峰值也就无法排卵;
降低卵巢敏感性:即便体内有少量的 FSH 和 LH,泌乳素也会降低卵巢对这些激素的反应,使得卵泡颗粒细胞无法接收激素信号,导致小卵泡发育不佳,难以形成优势卵泡,雌激素分泌不足又会进一步抑制 HPO 轴;
影响黄体功能:部分患者偶尔能够排卵,但泌乳素会干扰黄体的形成,致使孕激素分泌不足,这就容易造成胚胎着床失败或者早期流产。
二、高泌乳素血症的常见引发因素
生理因素:哺乳期、经常熬夜、剧烈运动以及情绪大幅波动等情况,都可能使泌乳素短暂升高,大多这种情况是可以恢复正常的;
病理因素:垂体微腺瘤(占比 30%,会分泌大量泌乳素)、甲状腺功能减退(TSH 升高会刺激泌乳素分泌)、多囊卵巢综合征(常常伴有泌乳素轻度升高);
药物因素:长期服用抗抑郁药物(例如舍曲林)、胃动力药物(比如多潘立酮)、降压药物(像利血平);
生活因素:长期熬夜、压力过大、过度节食,会通过提高皮质醇水平间接刺激泌乳素分泌。
三、应对措施:分阶段进行改善
首先查找病因,进行针对性治疗
基础检查:进行性激素六项、甲状腺功能检查以及垂体磁共振成像(MRI);
对症处理:垂体微腺瘤直径<1cm 且没有症状的患者,服用溴隐亭 1 - 3 个月,大多能够降低泌乳素水平;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需服用左甲状腺素钠片;因药物导致泌乳素升高的患者,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,切不可自行停药。
接着进行促排卵,科学开启排卵进程
泌乳素恢复正常后仍未排卵的患者,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克罗米芬、来曲唑进行促排卵治疗,通过 B 超监测卵泡发育情况,当卵泡成熟时使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触发排卵;合并胰岛素抵抗的患者,需要服用二甲双胍来提高促排卵的成功率。
调整生活习惯,巩固治疗效果
每天尽量在 23 点之前入睡,保证 7 - 8 小时的睡眠时间,避免熬夜;
通过冥想、瑜伽等方式缓解压力,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状态;
减少高糖、高油食物的摄入,多食用富含维生素 B6 的食物,如瘦肉、香蕉、核桃等;
减少对乳房的刺激(例如频繁按摩、穿着过紧内衣)。
四、特别提示:避开治疗误区
不要盲目服用溴隐亭,在未查明病因的情况下服用,可能会掩盖垂体微腺瘤等问题;
不要忽视甲状腺检查,仅仅降低泌乳素水平而不纠正甲状腺功能减退,病情容易反复;
促排卵治疗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,自行用药可能引发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。
高泌乳素血症引发的排卵障碍,可以通过 “查找病因治疗 + 激素调节 + 生活习惯改善” 的方式来进行改善。多数患者经过 3 - 6 个月的调理,能够恢复排卵并自然受孕;对于效果不佳的患者,也可以借助试管婴儿技术来实现生育愿望。月经不规律、备孕半年仍未成功受孕的人群,建议及时检查泌乳素水平 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