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女性生殖健康范畴内,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却常被忽视的病症。它虽是良性病变,却因其 “侵袭性” 与 “复发性” 被称作 “良性癌”,全球大约 10% 的育龄女性受其困扰,对生育能力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。接下来,从核心定义、成因、症状等多个方面,为你全方位剖析这一 “隐蔽痛点”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在于 “内膜跑到了错误位置”。正常状态下,子宫内膜是覆盖于子宫腔内壁的组织,受卵巢激素的调节,每月会伴随月经周期增生、脱落,形成月经并排出体外。然而,当这些内膜组织(腺体和间质)脱离宫腔,“转移” 至卵巢、输卵管、盆腔腹膜、直肠等部位生长、浸润时,便形成了子宫内膜异位症。更为特别的是,异位的内膜组织依旧保留着对激素的敏感性,会随月经周期同步增生、出血,但血液无法像正常月经那样排出,只能在局部积聚,刺激周围组织发炎、粘连,进而形成结节或囊肿。
至于成因,目前医学界尚未有定论,普遍认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。其中 “种植学说” 最为经典:月经期间,部分经血裹挟着子宫内膜组织,经输卵管逆流至盆腔,这些具有活性的组织在盆腔 “安营扎寨” 并生长,最终形成病灶。这也解释了为何该病在 25 - 45 岁的育龄女性中高发 —— 此阶段月经周期规律,经血逆流的可能性更大。此外,遗传因素、免疫功能异常、激素水平失衡等也可能在发病过程中发挥作用:有家族病史的女性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的 7 倍;免疫功能低下时,身体难以及时清除异位的内膜组织;而雌激素水平过高则会推动异位内膜的增生。
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存在个体差异,部分患者可能毫无不适之感,仅在体检时才被发现,而典型症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。最主要的症状是疼痛,以痛经最为典型,且多为继发性痛经,即月经初潮时无痛经现象,随后逐渐出现,疼痛程度会随着病情发展而加剧,从经期第 1 - 2 天开始,可能贯穿整个经期,甚至会放射至腰骶部、下腹部、大腿内侧。除痛经外,患者还可能出现非经期盆腔痛、性交疼痛(尤其是深部性交时)、排便或排尿疼痛等。其次是不孕,约 30% - 50% 的内异症患者会遭遇生育难题,原因包括异位病灶致使输卵管粘连、卵巢功能受损、盆腔环境改变影响受精卵着床等。此外,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月经异常(如月经量过多、经期延长、不规则出血),若病灶处于肠道,可能出现便血、便秘;若位于膀胱,则可能出现尿频、血尿等症状。
需要注意的是,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症状与盆腔炎、子宫肌瘤等疾病相似,容易被误诊。倘若出现持续加重的痛经、不明原因的不孕、性交疼痛等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,通过妇科检查、超声、CA125 检测或腹腔镜检查等手段明确诊断。早期发现并规范治疗,能够缓解症状、保护生育功能、降低复发风险 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