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是在辅助生殖技术中使用促排卵药物后引发的医源性并发症,轻者出现腹胀、恶心等不适,重者可能导致胸水、腹水、血栓形成甚至危及生命。通过科学合理的措施,可有效降低其发生风险。
个性化促排卵方案的制定
促排卵药物的使用是引发 OHSS 的直接因素,制定个性化促排卵方案是预防的核心。医生会依据患者的年龄、体重、基础窦卵泡数、血清抗苗勒管激素(AMH)水平及既往促排卵反应等情况,精准选择药物种类和剂量。对于年轻、卵巢储备功能良好的患者,避免使用大剂量促性腺激素,采用温和刺激或拮抗剂方案,减少卵泡过度发育;而对于卵巢功能较差的患者,在保证获卵数的前提下,也需严格把控药物剂量,防止过度刺激。同时,借助超声和激素水平监测,动态调整用药,当卵泡达到合适大小和数量时,及时调整或停止用药,将风险降至最低。
高危人群的精准识别与管理
识别 OHSS 高危人群并提前干预至关重要。年龄小于 35 岁、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、AMH 水平较高、基础窦卵泡数多的女性,发生 OHSS 的风险显著增加。对于这类人群,在治疗前需充分沟通,告知风险。在促排卵过程中,加强监测频率,除常规超声和激素检测外,还需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,如有无腹胀加重、尿量减少等。一旦发现风险迹象,可采取全胚冷冻策略,即取消鲜胚移植,将胚胎冷冻保存,待患者身体恢复后再进行冻融胚胎移植,避免因体内激素变化诱发 OHSS。
药物干预与预防措施
在促排卵过程中,某些药物可辅助预防 OHSS。使用 GnRHa 扳机替代 hCG 扳机,可减少内源性 LH 峰的持续时间和强度,降低 OHSS 发生风险,尤其适用于高危患者。此外,在取卵后,可根据患者情况使用白蛋白、羟乙基淀粉等胶体溶液,维持血管内胶体渗透压,减少血管内液体外渗,预防腹水等症状的发生。还可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,调节血管通透性,降低 OHSS 的严重程度。但这些药物的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,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合理选择和调整剂量。
患者自我监测与护理
患者自身的配合也对预防 OHSS 起着重要作用。在促排卵和取卵后,患者需密切关注自身症状,如出现腹胀、腹痛加剧、恶心呕吐频繁、尿量减少等情况,应及时告知医生。饮食上,建议增加高蛋白食物摄入,如鸡蛋、牛奶、鱼肉等,有助于维持血浆胶体渗透压,减轻水肿症状;同时,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,防止血液浓缩形成血栓,但要避免一次大量饮水。适当活动也很关键,避免长时间卧床,但要防止剧烈运动和腹部受压,防止卵巢扭转等并发症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