息肉之患:潜藏在子宫里的 “绊脚石”
子宫息肉,是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形成的赘生物,分为子宫内膜息肉和宫颈息肉。别看它小小的个头,却可能成为试管婴儿路上的 “绊脚石”。子宫内膜息肉会改变子宫内环境,息肉占据宫腔空间,阻碍胚胎顺利着床;同时,息肉组织的血管丰富,容易引发局部炎症,分泌的炎性物质会影响胚胎的正常发育,导致着床率降低、流产风险增加。而宫颈息肉若体积较大,可能会堵塞宫颈口,影响取卵和胚胎移植操作的顺利进行,还可能增加孕期出血、感染的几率,威胁母婴健康。
试管抉择:综合评估定方案
发现子宫息肉后能否直接进行试管婴儿,需结合息肉大小、数量、位置以及患者自身情况综合评估。若息肉较小(直径小于 1 厘米)、数量少,且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,同时患者年龄较大、卵巢储备功能不佳,为避免手术延误治疗时机,医生可能会建议先尝试试管婴儿。在促排卵和胚胎移植过程中,密切监测息肉变化。但如果息肉直径大于 1 厘米、数量较多,或伴有月经量过多、经期延长、阴道不规则出血等症状,一般会建议先处理息肉,再进行试管婴儿。因为这种情况下,息肉对胚胎着床和发育的负面影响较大,盲目移植可能导致试管失败。
处理之道:为试管扫清障碍
目前,宫腔镜手术是处理子宫息肉的常用方法。通过宫腔镜,医生能够清晰观察到息肉的位置、大小和形态,精准切除息肉组织。手术创伤小、恢复快,一般术后 1 - 3 个月,待子宫内膜修复良好,即可考虑进入试管婴儿周期。对于部分不适宜手术的患者,也可采用药物治疗,通过使用孕激素类药物,促使息肉萎缩,但药物治疗的效果相对有限,多用于息肉较小、暂时不适合手术的情况。在处理完息肉后,患者还需在医生指导下,调整生活方式,补充营养,促进子宫内膜恢复,为胚胎着床创造良好条件。
成功案例:跨越息肉,迎来希望
34 岁的陈女士在准备试管婴儿时,检查发现子宫内有两枚直径超过 1.5 厘米的息肉。听从医生建议,她先进行了宫腔镜息肉切除手术。术后经过 2 个月的调养,子宫内膜厚度和形态恢复良好,随后顺利进入试管周期。通过促排卵、取卵、胚胎培养和移植,陈女士成功怀孕,并诞下健康宝宝。像陈女士这样的案例屡见不鲜,证明只要科学应对子宫息肉,积极配合治疗,患者依然能够通过试管婴儿实现生育梦想。
子宫里长了息肉并非与试管婴儿无缘,关键在于科学评估和合理处理。患者与医生充分沟通,遵循专业建议,就能跨越息肉这道坎,拥抱新生命的到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