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孕育过程中,胚胎和胎盘就像 “外来植入物”,却能在母体子宫内安全发育 —— 这得益于母体免疫系统的 “免疫耐受” 机制。但当自身免疫指标异常时,这种平衡会被打破,免疫系统可能将胚胎和胎盘视为 “异物” 发起攻击,进而导致反复流产、胚胎停育等不良妊娠结局。
一、免疫系统为何会 “敌我不分”?
正常情况下,母体免疫系统会通过复杂的调控机制,对胚胎和胎盘产生 “免疫耐受”。胎盘会分泌特定物质(如孕激素、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),抑制免疫细胞的活性;同时,母体免疫细胞(如调节性 T 细胞)会识别胚胎表面的 “相容性抗原”,避免启动攻击程序。
而自身免疫指标异常会破坏这种耐受。当体内产生过量自身抗体(如抗磷脂抗体、抗核抗体),或免疫细胞功能紊乱(如 Th1/Th2 细胞失衡)时,免疫系统会错误地将胚胎和胎盘视为 “外来入侵者”。例如抗磷脂抗体会攻击胎盘血管内皮细胞,引发血管痉挛、血栓形成,导致胎盘供血不足;抗核抗体会干扰胚胎着床相关的信号通路,降低胚胎存活率。这种 “敌我不分” 的免疫攻击,是反复妊娠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。
二、哪些免疫异常会直接威胁胚胎与胎盘?
临床中,多种自身免疫指标异常与胚胎、胎盘受损密切相关,其中最常见的包括:
抗磷脂综合征(APS)是最明确的 “妊娠杀手”。患者体内抗心磷脂抗体、抗 β2 - 糖蛋白 1 抗体等指标异常升高,这些抗体会黏附在胎盘血管壁上,激活凝血系统,形成微血栓,阻断胎盘血流。胎盘缺血缺氧后,无法为胚胎提供充足营养,最终可能导致胚胎停育或晚期流产,尤其在孕 10 周后风险显著增加。
抗核抗体(ANA)阳性也需警惕。ANA 是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系统性红斑狼疮)的标志性抗体,即使未达到疾病诊断标准,单纯 ANA 阳性也可能影响妊娠。研究显示,ANA 阳性女性的胚胎着床率降低 15%-20%,其抗体可能通过干扰胚胎滋养层细胞的增殖,阻碍胎盘形成。
此外,甲状腺自身抗体(如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)异常也不容忽视。这类抗体虽不直接攻击胎盘,但会影响甲状腺功能,间接导致激素紊乱,增加早期流产风险。
三、免疫攻击的典型表现:从着床失败到妊娠丢失
自身免疫指标异常引发的免疫攻击,在不同妊娠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症状:
早期妊娠阶段,常见胚胎着床失败或早期停育。患者可能反复出现 “生化妊娠”(血 HCG 短暂升高后下降),或 B 超显示 “有孕囊无胎心”,这是因为免疫攻击破坏了胚胎与子宫内膜的结合,或阻碍了胚胎早期发育。
中晚期妊娠时,可能出现胎盘功能不全相关症状。如胎动减少、胎儿生长受限(胎儿体重低于同孕周正常水平),严重时会因胎盘血栓导致突然胎死宫内。部分患者还会伴有母体症状,如皮肤瘀斑(凝血异常)、关节疼痛(免疫炎症)等。
若连续 2 次以上出现自然流产、胚胎停育,或合并上述母体症状,需优先排查自身免疫指标异常。
四、如何阻断免疫攻击,守护妊娠?
自身免疫指标异常导致的妊娠风险,可通过规范治疗有效控制,核心是 “抑制异常免疫反应 + 改善胎盘血供”。
精准诊断是前提。备孕或反复妊娠失败女性,需进行自身抗体筛查,包括抗磷脂抗体谱(抗心磷脂抗体、抗 β2 - 糖蛋白 1 抗体等)、抗核抗体、甲状腺自身抗体等,同时检查凝血功能(如 D - 二聚体、血小板聚集率),明确免疫异常类型。
药物干预需个体化。抗磷脂综合征患者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低分子肝素(预防血栓)和阿司匹林(改善血流),从孕前开始用药,贯穿整个孕期;抗核抗体阳性且合并炎症指标升高者,可能需要短期使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(如泼尼松),抑制免疫过度激活;甲状腺自身抗体异常者,需控制甲状腺功能在正常范围(TSH<2.5mIU/L)。
辅助生殖技术可提高成功率。对反复着床失败的免疫异常患者,试管婴儿时可结合 “胚胎辅助孵化” 技术(帮助胚胎突破透明带),并在移植前后加强免疫调节治疗,提高胚胎着床率。
生活方式调整也能辅助调节免疫。保持规律作息(熬夜会加重免疫紊乱),避免过度劳累;增加富含 Omega-3 的食物(如深海鱼、亚麻籽),其抗炎作用可辅助减轻免疫炎症;保持情绪稳定(长期焦虑会升高促炎因子水平),必要时可通过心理咨询缓解压力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