子宫内膜息肉是内膜局部过度增生的良性病变,恶变率仅 0.5%-3%,但会改变内膜微环境,显著影响试管婴儿(IVF-ET)着床成功率,明确其病理与试管婴儿的关联是优化治疗的关键。
一、子宫内膜息肉的核心病理性质
(一)病理类型与特征
息肉多为良性,由内膜腺体、间质和血管构成,分三类:
功能性息肉:随月经周期增生、脱落,育龄期常见,无症状。
非功能性息肉:不依赖激素周期,持续存在且可能增大,腺体紊乱、间质纤维化,是影响试管婴儿的主因。
特殊类型息肉:如含平滑肌的腺肌瘤性息肉、有癌变潜能的锯齿状息肉,虽少见,需术后病理排除恶性。
(二)病理成因
与内分泌、炎症及微环境异常相关:
雌激素过度刺激:雌激素高或孕激素不足致内膜增生失衡,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、长期服雌激素者。
慢性子宫内膜炎:炎症刺激内膜间质与血管增生,促息肉形成,还破坏内膜容受性。
其他因素:40 岁以上、肥胖、高血压、糖尿病,通过影响激素代谢或血管健康增发病风险。
二、子宫内膜息肉对试管婴儿的影响
降低胚胎着床率:息肉占位阻碍胚胎黏附,尤其直径>1cm 者影响显著;其分泌的 IL-6、TNF-α 等炎性因子,抑制内膜黏附分子表达,且息肉区血供异常致内膜缺血,无法供能。
增加流产风险:胚胎着床后,息肉引发的炎症或血供不足,影响滋养层细胞增殖,使早期流产率升 2-3 倍。
间接影响促排卵:息肉合并慢性子宫内膜炎时,炎症可能影响卵巢对促排药的反应,减少获卵数、降低卵子质量。
三、试管婴儿周期中息肉的处理原则
(一)术前评估与干预时机
进周前需经阴道超声(月经干净后 3-7 天最佳)或宫腔镜(诊断金标准)筛查。直径>1cm、血流丰富、合并异常出血或炎症的息肉,移植前需处理;直径<1cm 无症状者,观察 1-2 周期,持续存在也需干预。
(二)治疗方式选择
宫腔镜下息肉切除术:首选微创方式,可同时排查内膜炎症或增生,术后 1-2 个月内膜修复至 8-12mm 即可移植。
药物治疗:直径<1cm 或暂不适合手术者,短期服孕激素(如地屈孕酮)或 GnRH-a,部分息肉可能萎缩,但效果不及手术。
(三)术后移植时机
术后首月月经干净后,超声确认无残留且内膜均匀即可移植;若病理提示炎症,需先抗感染(如抗生素联合益生菌)再移植。
四、特殊情况处理建议
促排卵期发现息肉:小息肉(<0.5cm)且内膜正常,可继续促排后冻胚移植前再评估;>0.5cm 建议取消周期,先处理息肉。
反复着床失败:排除胚胎、免疫、内分泌因素后,需排查微小息肉(<0.5cm)或残留,建议宫腔镜诊断处理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