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是育龄女性常见的生殖内分泌与代谢紊乱疾病,核心特征为排卵障碍、高雄激素血症及卵巢多囊样改变,约 15%-20% 的备孕女性受其影响。因内分泌失衡导致自然受孕率显著降低,试管婴儿成为重要助孕手段,而全程精准的激素调节与个体化方案选择,是提升妊娠成功率的关键。
一、PCOS 的激素紊乱核心机制
PCOS 患者的内分泌失衡呈现 “多维度恶性循环”:
高雄激素血症:卵巢间质及肾上腺分泌过多雄激素(血清总睾酮常>50ng/dL),抑制卵泡颗粒细胞发育,导致卵泡停滞于小窦卵泡阶段,无法形成优势卵泡;同时引发痤疮、多毛等外周症状。
LH/FSH 比值异常:下丘脑 - 垂体 - 卵巢轴调节紊乱,促黄体生成素(LH)水平升高,促卵泡生成素(FSH)相对不足,LH/FSH 比值常>1.5,进一步阻碍卵泡成熟与排卵。
胰岛素抵抗:约 50%-70% 的 PCOS 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,高胰岛素血症会刺激卵巢分泌更多雄激素,加剧激素失衡;同时可能导致子宫内膜过度增生(厚度常>12mm),增加胚胎着床障碍及内膜病变风险。
AMH 异常升高:抗缪勒氏管激素(AMH)水平通常>5ng/ml,反映卵巢内小窦卵泡数量过多但发育停滞,是 PCOS 的典型标志物之一。
二、试管助孕前的激素预处理策略
预处理是打破激素恶性循环、为后续促排奠定基础的关键阶段,核心目标为调节激素水平、改善代谢状态:
胰岛素抵抗改善:优先使用二甲双胍(每日 1000-1500mg),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及胰岛素水平;对药物不耐受者,可联合生活方式干预(低 GI 饮食、每日 3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),将 BMI 控制在 18.5-23.9 之间,空腹胰岛素降至正常范围。
高雄激素控制:常用短效口服避孕药(如含屈螺酮的复方制剂),连续服用 2-3 个周期,降低血清睾酮水平至<50ng/dL,同时调节 LH/FSH 比值至<1.5,恢复卵巢对促排卵药物的敏感性。
子宫内膜调节:对内膜过厚者,可短期使用孕激素(如地屈孕酮)诱导撤退性出血,避免内膜长期受单一雌激素刺激,改善内膜容受性基础。
三、个体化促排卵方案选择与风险防控
PCOS 患者促排需重点规避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,同时兼顾获卵质量与数量,主流方案选择遵循 “安全优先、个体化适配” 原则:
拮抗剂方案(首选):月经第 2-3 天启动促排卵药物(如重组 FSH),初始剂量较常规人群低 10%-20%(通常 150-200IU / 日);当主导卵泡直径达 12-14mm 时,加用 GnRH 拮抗剂(如西曲瑞克),抑制 LH 峰值过早出现,防止卵泡早排。此方案可将重度 OHSS 发生率降至<5%,且促排周期短(10-14 天),是目前 PCOS 患者的主流选择。
温和刺激方案:对卵巢储备较高或既往发生过 OHSS 的患者,采用低剂量促排卵药物(50-100IU / 日)联合克罗米芬,减少获卵数量(通常 3-5 枚),降低 OHSS 风险,适合追求安全性优先的患者。
促排监测要点:全程通过 B 超监测卵泡发育(每 2-3 天 1 次),同时检测血清雌二醇水平,确保雌二醇≤5000pg/ml(避免重度 OHSS);当 2-3 个主导卵泡直径达 18-20mm 时,注射 HCG 或 GnRH 激动剂触发排卵,36 小时后取卵。
四、胚胎移植阶段的激素同步与黄体支持
移植阶段需实现 “胚胎发育” 与 “子宫内膜容受性” 的激素同步,核心措施包括:
内膜准备:采用人工周期方案,口服或经皮补充雌二醇(如戊酸雌二醇),使子宫内膜厚度达到 8-12mm;通过超声评估内膜血流阻力指数(RI),需≤0.8 以确保内膜血供充足,提升着床成功率。
黄体支持:移植后需强化黄体功能,因 PCOS 患者常存在黄体功能不足。首选阴道用黄体酮凝胶或肌肉注射黄体酮,维持血清孕酮水平≥20ng/ml;对反复着床失败患者,可联合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,进一步降低早期流产率(降幅约 30%)。
移植后监测:移植后 14 天检测血 HCG,确认妊娠后继续黄体支持至孕 10-12 周,待胎盘功能完全建立后逐渐停药;同时监测血糖及胰岛素水平,避免妊娠期糖尿病影响胎儿发育。
